Friday, February 27, 2015

活在當下


身為一個瑜伽老師,最希望看到的是學生在下課後神清氣爽、滿心喜悅地離開教室,而不是不斷地抱怨批評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瑜伽最根本的精神,就是『活在當下』。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心擺脫執著與ego,客觀地觀察身體在每一刻、每一個呼吸中所產生的變化與感受,而這將會慢慢帶領我們向內去探索真正的自我本質。

體位法是讓我們了解自己的有效工具,但並不是練習瑜伽的最終目的,所以如果當心中開始有了虛榮心,有了批判、比較、與執著,有可能是時候該調整練習瑜伽的態度了。姿勢是否完美,動作是否艱難都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在進行動作的過程中,是否能對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讓均勻的呼吸與專注的心幫助身體迎接挑戰,無論結果如何,都能無條件地、仁慈地接納自己,讓每一個當下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Wednesday, February 25, 2015

瑜珈不僅只是柔軟度...Yoga is not about being bendy....

瑜伽不僅只是柔軟度…
它是關於持續地回到自己的墊子上,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卻也處之泰然。
是療癒你自己而不輕易相信那些所謂的專家,當他們說你已經太脆弱或是太老。
是相信你自己可以完成任何事情,即使是你所能想到最可怕最不可能的事情。
是發掘真正的自己。
是對自己仁慈,所以能夠對他人仁慈。
是發現大部分出現在腦海中的瘋狂想法都不是真的。
是保持健康而不把自己推向極限。
是放慢腳步讓自己漸漸茁壯。
是持續地呼吸,活動,由內心發出微笑。
它是我所做過最困難的事情,卻也是最美好的。


Wednesday, February 11, 2015

如何挑選瑜珈墊

 
 
瑜珈墊五花八門, 常常有學生要我推薦或代買瑜珈墊, 在這裡我想分享一下選擇瑜珈墊的心得. 從開始練瑜珈到現在, 我曾經用過非常多的墊子, 自己注意到的趨勢是, 隨著經驗越來越豐富, 選用的墊子會越來越薄 (比較可以感受到向下紮根的力量). 找到合適的好墊子的確會給自己多一點練習的動力. 以下是我在選用墊子時會考慮到的地方:

1. 止滑性(stickiness): 由於我很會流汗, 找止滑的墊子非常重要, 要不然在做某些動作時, 如果手突然滑掉會很危險 (像"輪式"). 即使是簡單的動作也需要有足夠的抓地力來維持身體的正位 (像"下犬式"). 不過以目前的經驗來說, 大部分的墊子都是在乾的時候很止滑, 一旦沾滿了汗水還是會滑, 所以我建議容易流汗的同學上課時還是先鋪上一條大毛巾或瑜伽巾來止滑.

測試動作: 下犬式 (Downward Facing Dog) - 確定手腳可以抓牢不會輕易前後滑開. 若要更進一步, 可以先噴點水再測. 若是不幸買到很滑的墊子, 就用大毛巾來彌補. (照片來源: blog.udemy.com)
 

2. 緩衝性(cushion): 初學的同學很容易感到手腕或膝蓋不舒服. 其實等到核心協調性與穩定性加強之後, 身體重心會自然調整到最舒適的位置, 進而減輕施加在關節上的壓力. 不過剛學瑜珈時為了讓身體與心情放鬆, 找到緩衝性好的墊子很重要. 緩衝性與墊子的材料還有結構有關, 不一定與厚度成正比. 有時候太厚太軟的墊子反而會讓手腳陷下去而失去穩定性. 最好是找到能吸收壓力的墊子.

測試動作: 四足跪姿 (All 4's) - 確定手腕與膝蓋不會疼痛. 若要更進一步, 把單手與單腳(不同邊)抬起來前後伸展, 感受一下撐地的手腕與膝蓋. 若是不幸買到很"痛"的墊子, 在做這些動作時, 可以把墊子前端折進來保護手腕, 或是兩側折進來保護膝蓋. (照片來源: yogalily.com)

 


3. 穩定性(stability): 有些特殊材質與結構的瑜伽墊可以提供良好的穩定性, 讓練習者在進行動作時比較容易抓到身體的重心與平衡感, 在穩固的基礎上保持正確的姿勢, 對於要求高度平衡感的動作尤其重要.

測試動作: 樹式(Tree Pose) - 當撐地的腳掌四個角落穩定向下紮根時, 是否能感受到與地面的連結, 就好像直接站在地面上? 即使一開始身體有些搖晃, 是否能很快專注下來, 回復到平靜穩定的狀態? 若是能輕易抓到重心與穩定的感覺, 就代表這張墊子有不錯的穩定性.




4. 材質(material): 一般大廠牌的墊子一定都會保證使用對人體無害, 對自然環境友善(eco-friendly)的材質. 材料的耐用度也很重要. 我個人最愛的材質是天然橡膠 (natural rubber), 其穩定性與緩衝性都很好, 容易清潔與保養, 唯一的缺點是很重(但可以鍛鍊臂力).
 


5. 個人喜好: 像是紋路, 觸感, 顏色, 尺寸, 價格等等. 通常貴的不一定比較好. 我就有買過很貴但很難用的墊子. 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去店裡試試手感. 若沒辦法親身試用, 就只好參考網路上的評價再自行判斷了.

量力而為

在瑜伽課程中,老師時常會提供學生不同強度的動作選擇。這些動作的效果類似,但是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當下』的狀況來決定要進行哪一個版本。強調『當下』這個關鍵詞是因為我們身體的狀況在每一刻都有些不同,先前的活動與暖身也會產生影響,所以每個動作的選擇應該取決於身體在此刻真正的狀態,而不是任由自己的ego來控制。也就是說練習者應該誠實地面對身體的能力與限制來進行適當的動作,不必總是逼自己挑戰最困難的版本,也不要老是躲在安全的角落做最輕鬆的版本。讓每一次的練習都反應最真實的當下,我們才能有覺知地貼近自我。

譬如在進行『扭轉側角式』(Revolved Side Angle; Parivrtta Parsvakonasana)的時候,以弓箭步為基礎踩好,扭轉上半身並將雙手於胸前合十。

初學者若是感到體力不支,可以先將後腳膝蓋跪地,專注於上半身的扭轉就好;有經驗的練習者則可以將後腳打直向下紮根,把核心穩定性與肌耐力帶入練習;在穩定之後,可以試著將雙手打開,加強身體扭轉的程度;

背部與肩膀較柔軟的人則可以進一步將雙手繞過前大腿綁在一起。

每個人在進行動作時都應該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先確定自己在目前的動作中姿勢正確,舒適而穩定,若是行有餘力,再小心地挑戰更深入的版本,挑戰之後若覺得不適合或不安全,可以隨時調整回來。記得瑜伽的最高原則是『不傷害』(Non-violence; Ahimsa),所以千萬不要為了逞強而傷害自己。

海納百川的瑜伽世界

雖然我自己教的是充滿能量、自由流暢的Vinyasa Flow,私底下卻很喜歡練習各種不同派別的瑜伽課程,像是Iyengar, Ashtanga, Universal Yoga等等。(此處所指的『派別』都是著重以體位法來進行的瑜伽練習,統稱Hatha Yoga。各種派別的簡介請參考Yoga Disciplines - Different Types of Yoga我發現雖然不同的派別練習起來感受大不相同,各有各的挑戰與技巧,卻都能夠帶來獨特的效果與啟發,幫助我們往練習的目標前進,就好像是經由不同的道路,看到不同的風景,最後卻都走向同一個目的地。

瑜伽派別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練習順序,進行方式,重點動作,以及開創者的中心思想。我認為一堂瑜伽課的品質其實取決於老師教學的用心以及想要傳遞的知識與精神,並沒有哪一個派別是最好的,畢竟瑜伽源自於古老的印度,並非由任何一位當代大師所創造出來的。再加上瑜伽是很私人的練習,到最後老師也只是『帶領』學生前進,真正要得到收穫還是得靠自己去專心體會每一個當下,以強壯穩定的身體為基礎,向內感受靈魂的自由與平靜。這是一條漫長,有趣,充滿挑戰的旅程,所以讓我們把心打開,一起來探索奇妙的瑜伽世界吧!

Tuesday, February 10, 2015

核心

剛開始練瑜伽的時候,誤以為鍛鍊『核心』就是鍛鍊肌耐力,結果每次一做倒立或手臂平衡的動作時都用盡吃奶的力氣猛推,搞的氣喘吁吁,撐不了多久就垮掉了。練習多年之後才慢慢體認到,練習核心其實就是練習『使用力量』的方式。了解力量應該從哪裡產生,適當地分配用力的輕重與部位,有覺知地調整身體的重心,以巧勁而非蠻力,把身體帶到最穩定而舒適的狀態中。

越複雜的動作越需要仔細去觀察身體在進行動作時所產生的感受與變化,隨時保持彈性與覺知。先吸收別人的經驗,再用自己的身體實驗,漸漸地我們就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進行各種動作。最重要的是保持高度的專注力,拋開批判與得失心,讓自己穩定安全地面對每一個挑戰。有了這樣的認知,即使動作不成功,每次練習也多少會有些收穫。久而久之,原本看似遙不可及的動作也會越來越接近了。